职教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案例连载(2016-66)| 盐城市现代农业职教联盟:用科技之水浇灌 让稻花香飘万里

2017年10月19日 09:11

用科技之水浇灌让稻花香飘万里

(盐城市现代农业职教联盟王中军 李建龙 张仁祥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由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盐城市现代农业职教联盟,始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指导思想。联盟与建湖县共建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构建新型科技服务平台、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

关键词:共建;有机稻米;基地;科技服务

建湖水润冠华秀,稻花飘香传五洲。建湖县颜单镇三虹村地处江苏里下河腹地,村内河网纵横,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清新,十分适宜水稻生产,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但传统的水稻种植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不少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在盐城市积极实施“双创”活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中,为尽快扭转农村发展项目、资金、人才的瓶颈局面,盐城市现代农业职教联盟主动对接建湖县颜单镇三虹村,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抓手,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职教联盟成员单位建湖县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过去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又陆续返乡,当起了“新农民”,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差、留不住人的局面得以根本改观。

科技引领、携手共建在三虹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户均年纯收入由过去的18500元增加到26800元,增幅达45%,有机稻米种植规模达3200多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省市领导多次到三虹村基地调研和视察,对盐城现代农业职教联盟“校村对接”基地建设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日本“越光”水稻原产地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淮安市农科院、江苏省武进水稻研究所的专家到现场观摩,对有机稻米生产给予高度评价。

一、主动担当,构建强农富民绿色通道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52年,前身是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直属盐城市人民政府管辖,是全市唯一一所农科类高等学校。学校长期坚持“立足三农 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60多年来在为地方培养了5.7万多名优秀农技人才的同时,还与地方始终保持紧密合作,为地方“三农”工作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初牵头组建了盐城市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履盖政、企、校,共46个单位。联盟成立的宗旨是打造产、学、研、政一体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联盟成立两年来,成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当,迅速构建起强农富民绿色通道,并将共建三虹村“一村一品”有机稻米基地,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联盟成立后,迅速组建了工作领导小组,由联盟理事长陈乃军任组长、秘书长童朝亮任副组长、联盟副秘书长王中军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设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是精选驻村专家。联盟为保证活动取得圆满成效,根据特色村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需要,精心挑选驻村专家,选派了李建龙、姜兆全、林凤、王中军4位副教授为进驻技术专家,确保实现学校与镇村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专家与示范户对接的“三个对接”要求。

三是驻村政策到位。联盟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为激励驻村专家的热情,制定出台了《工作职责与绩效考核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二、创新模式,找准强农富民最佳融合点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盐城市职业教育联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情系“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为做好这篇文章,联盟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在方案制订上,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摸清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等情况,重点调查建湖县农业种植历史和目前农业生产情况,对照《建湖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联盟结合三虹村的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出布局合理和更具发展前景的有机稻米生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划。

二是在实施内容上,侧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基地为平台,落实惠农政策。几年来积极推广南粳5055等新品种3个,推广有机稻米栽培新技术、有机稻米生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优质稻米繁育与生态栽培技术集成推广、稻鸭共作等新技术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在工作方式上,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采用派专家组驻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一线的方式,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让“书本”沾满泥土芬香。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的服务要求,通过与农民朋友的紧密接触和全方位参与,通过专家组定期、定时驻村指导,做到教学在田间、科技到农户,与农民相互学习,确保驻村时间每年在100天以上。

四是在责任落实上,专家定点包户。注重发挥专家自身科技优势,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包干培养科技示范户,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解农民之所困,帮农民之所难,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让专家常怀敬畏之心,树立强烈责任感,迸发创业激情,积极投身到服务工作中去。

五是在推广模式上,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注重遴选科技示范户与骨干户,首先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然后分户指导。深入田间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做到技术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不留技术漏洞和死角。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引领、示范和辐射,达到新技术全覆盖。

三、创新平台,推进富民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盐城现代农业职教联盟始终把“科技”作为主线,在做好科技强农富民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做好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一是实施新技术推广工程。思想解放天地宽,通过宣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意义和前景,宣讲有机稻米生产中的技术规范,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联盟引进越光、南粳5055、南粳46、台粳9号等优质有机稻新品种;传授有机稻米栽培新技术;推广有机稻米生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新技术;建立有机稻米“稻—鸭—蟹—豆”生产新模式。这些新技术及模式的推广,为三虹村有机稻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是重视基地平台建设。联盟以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科技支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搭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按照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综合效益显著的原则,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有机稻米高产立体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攻关与示范推广,努力挖掘有机稻米增产、优质、增效方面的潜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获得项目经费支持的同时也提升了工程实施的质量与档次,确保基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创新平台。在国家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现代农业职教联盟借力互联网,全力推进“互联网+”与农村、农民亲密结合,营造农民致富的新平台。

在专家组的帮助下,组建了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筹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公司,使互联网成为强农富民的“金钥匙”。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实施土地流转,高标准建设有机稻米生产核心区1500亩,同时遴选培育科技示范户25户。通过核心区和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社不断壮大,目前拥有成员120户。三虹村在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目前有机稻米生产面积达到3200亩,占全村同产业的92%。全镇有机稻米生产面积已近10000亩,有机稻米产业正在发展成为颜单镇的主导特色产业,“三虹”牌有机稻米也已经成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盐城市知名商标、盐城市十大绿色生态产品。

四、强化培训,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专家组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培训。在农忙季节,驻村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培训,推广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模式。每年开展技术培训5次以上,总受训人数280人次以上,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600多份,真正做到“农业科技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

二是遴选培育科技示范户,积极打造致富“小巨人”。现代农业职教联盟根据科技示范户应具备“学习接受、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的能力要求,遴选懂科学、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学校选派水稻专家对其进行重点帮扶。帮助筛选优良有机稻新品种,结合省三项工程项目——有机稻米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青蚕豆与有机稻套作、稻鸭共作、诱虫灯杀虫等综合技术,带动50家以上种植经营大户,实现年经营利润250万元以上,积极打造致富“小巨人”。

三是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培训,不断培育新的科技示范户;驻村专家向村民宣传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优势,培训关键技术,解决突出问题;不定期选派部分示范户到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学习,鼓励返乡农民到学校进行免费学习,提高生产经营技能水平。

四是基地专家进课堂。邀请有机米基地专家唐福泉等走进学校课堂,为农科专业学生传授基地建设生产经验。学生走进基地生产一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联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联盟的紧密度,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