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关于推进咸阳职业教育集团科学发展的意见

2015年11月06日 10:1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咸阳职教集团章程》有关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民生,现就推进咸阳职业教育集团科学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互利共赢、自愿合作为原则,以“上挂、横联、下辐射”为思路,立足咸阳、面向陕西、辐射全国,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推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发挥职教集团引领作用,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强力推进集团办学

1.争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

集团理事会要积极争取政府制定促进集团办学的政策措施,转变管理方式,促进职教改革。政府及教育、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在政策、经费、信息、业务上给予主动支持,指导和协调集团工作,促进区域经济与职教集团的整体对接,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扩大集团办学自主权,调动集团成员的积极性;政府和牵头院校要一起参与职教集团的宏观规划,在安排职教项目时,突出重点,调动集团核心院校积极性;在财政投入上对职教集团进行重点倾斜,既要构建多元融资环境,又要加大资金投入。

2.政府搭建桥梁,促进跨界合作

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促进学校、行业、企业多样合作,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集团办学,鼓励校企共享多方资源,优势互补,积极促成咸阳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现代建材、航空物流、汽车服务、医药制造、电子信息、纺织印染、旅游养生、现代农业等区域优势产业企业和集团院校结对子,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产品换代和成果推广,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积极引导人保、教育、工信、民政、卫生、妇联、扶贫开发等部门,加强和集团院校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资格证书培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民生提供智力支撑。

(二)发挥牵头院校的带头引领作用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以理事会为纽带,努力营造政府支持、部门合作、企业学校积极参与的和谐氛围和发展环境;发挥职能作用,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组织、协调成立各类行业协会、产业协会,及时推广学校、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成员单位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互赢,抱团发展。

(三)加强集团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

建立集团对话论坛机制,定期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论坛活动。举办集团峰会论坛,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校企法人参加,对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决议;举办人才培养主题论坛,由校企专家参加,对企业人才需要和岗位标准进行分析,对院校专业、课程、实训、师资等问题开展研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举办应用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论坛,校企共同对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新创造进行研讨,推广实用技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举办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论坛,由在校学生、企业优秀员工、教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参加,针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

(四)发挥集团平台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1.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既满足企业生产,又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引进企业的设备、资金,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借助学生实习实训,出产品、出效益,生产实训紧密结合。

2.共建共享人才资源

建立集团内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师机制,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熟悉企业管理和生产工艺,提高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从事专业课教学,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相互兼职,双向流动,校企共建共享人才资源。

3.共建共享研发平台

发挥院校人才优势,利用企业技术设备,优势互补,共建研发中心,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院校学术研究提供平台,积极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紧贴区域经济设立项目。集团重奖获得重大技术突破或获得专利的研发人员。

4.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方法

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推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校企合作紧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渗透,课堂教学和企业锻炼相交替。实践技能课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高度吻合。

5.采用“四对接”合作模式

系部对接企业:院校是实施集团办学和校企合作的主体单位。各系部和对口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吸引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安置等。

专业(专业教研室)对接车间(生产线):院校各专业(专业教研室)与对口企业车间(生产线)紧密合作,落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关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执行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互派交流制度,共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编写相关教材;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管理。

教师对接企业技术人员: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技能竞赛、科技攻关、教材编写、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各院校要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建立教师下企业档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学生对接企业员工: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能力建设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就接受“准员工”培训,明确职业定位。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体验,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和企业员工交朋友、结对子。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在企业中的纪律表现和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计入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   

6.共同做好“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

院校和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协议,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定向招生,冠名或订单培养,向企业输出对口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企业择优录用,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

7.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集团内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参与考核,合作制定相关专业技能考核评估标准,改革考试制度,推行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由集团成员企业冠名、投资、指导、命题和评判,每年举办若干次,将学生参赛成绩计入学分。

(五)加强校校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推进

1.加强与各类院校的合作交流

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走出咸阳,走出陕西,扩大合作范围,上挂本科院校,密切与同类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一批国内、国际友好合作院校,加强交流往来,促进优势互补,在师资、信息、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广泛交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资源共享

打破传统管理和办学模式,采用共建、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推进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各院校之间校舍、设备、实训基地共享或互补,物尽其用。技能鉴定和培训面向社会开展业务,形成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无形资源(学校声誉、信息情报、计划指标)优化组合,达到最佳配置,降低办学成本,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

3.促进优势互补

人才优势互补。集团为优化教师结构、优选骨干教师提供机会,各院校要鼓励教师横向交流,互聘授课,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展示。

专业学科优势互补。集团内各高职院校学科和专业特色明显,各有所长,机械、电子、能源、通讯、财经、医护、师范、农林等均有深厚的积淀,各院校要发挥各自优势,彰显特长,相互帮扶,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联合打造精品专业,执行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各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内容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公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案例、教学课件,供集团内各学校教师观摩。

4.联合做好学业考核和学生就业

各院校要紧密合作,建立学业成绩、学分互认制度,统一考核标准;共同开拓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单位,把学生信息、企业人才招聘信息通过集团网站公布,共同帮助学生实现优质就业。

5.有效做好高中职教育衔接

一是高职院校辐射带动中职学校。与职教中心共同进行“3+2”高职教育,实行统一招生,生源共享,统一教学,分层管理。二是城市学校引领乡村学校。集团内高职院校地处中心城市,要把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网络,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和协调。

三、组织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

按照集团章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在原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由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

(二)健全规章制度

及时制定《咸阳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咸阳职教集团教师互培互聘管理办法》、《咸阳职教集团资源共建共享条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等管理文件。

(三)建立信息平台

建设咸阳职教集团网站,以网站为主要平台,推进集团信息化建设。集团网站公布相关教育、人才、就业、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及时反映集团成员单位的工作动态,并开辟网上论坛。加强信息联络队伍建设,建立集团与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渠道。

(四)设立专项经费

集团设立专项经费,由牵头学校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经费主要用于集团举办年会、论坛,成员单位联络、网站建设、集团通讯刊物及集团其他活动的开展。

 

 

2013年4月10日